公司新闻

新闻资讯

遂昌县将生态上风转化为经济上风

2024-11-09 17:15:15 1 字号 A- A A+

  近日,以“林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为主题的媒体采访活动正式开展。11月6日,记者跟随媒体采风团来到丽水市遂昌县,感受林改的脉动。

  遂昌,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城,以其茂密的森林和清新的空气,迎接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。在这里,我们将深入探索遂昌县如何将“绿水青山”转化为“金山银山”,如何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走出一条兴绿富民的新路。

  遂昌的林权制度改革,是一场关于绿色财富的革命。遂昌县,这个被誉为“浙南林海”的地方,森林覆盖率高达83.51%,森林面积达到318.11万亩。这里不仅是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屏障,更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绿色宝库。

  在湖山乡坪峰村,村集体和林农凭借近4万亩公益林,每年能收入公益林补偿款100余万元。“虽然每年都能收到补偿款,但老百姓‘钱生钱’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,村集体致富仍然困难”,坪峰村党支部书记罗裕建告诉记者。于是,罗裕建与村集体干部冥思苦想,探索创新出了一个新机制,“通过‘集体控股+农户入股’的合作机制,村集体公益林补偿款被投资到渔业养殖、民宿产业等领域,”罗裕建提出。这一“金点子”不仅优化了林农融资生态,还实现了“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林农变股东”的华丽转身。

  林权抵押贷款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等金融创新,让林农们手中的“沉睡资产”焕发了新的生机。同时,村级“农村互助担保社”的成立,解决了林农融资难的问题,为林农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融资支持。截至目前,全县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0945户(笔),发放金额49.96亿元。

  “以前,我们守着这片山林,却不知道怎么变成钱。现在,有了这些政策,我们的山林真的变成了‘金山银山’,”一位林农激动地告诉我们。这一创新模式,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壮大,也让林农的腰包鼓了起来。

  油茶林下生机勃勃的三叶青,映照着全县林下经济的繁荣景象。村党支部书记涂志光满怀信心地分享道:“面对传统油茶种植收益日渐微薄的现实,我们毫不犹豫地启动了低产油茶林的改造工程。”通过申报政府项目,叶村村对低产低效的油茶林进行疏伐、更换新品种,并发展林下经济,采用“村集体+合作社+农户”等模式,大力发展以黄精、三叶青为主的林下中药材产业。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,与村集体“绑定”种植三叶青。这种模式让林农们的收入增加了,真正享受到了林业发展的红利。

  “以前种油茶,收入不稳定,现在好了,有了三叶青,收入翻番了,林农的日子真正好起来了。” 涂志光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。

  更令人惊喜的是,林下种植中药材的做法,让油茶产量翻倍增长,原本400斤/亩的油茶产量,现在能达到900斤/亩。这样的变化,让叶村村村集体年均增收15万余元,500余名农户人均增收近万元,真正实现了林农的富裕。

 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、森林旅游、林产品深加工等产业,遂昌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实现了生态林业的产业化发展,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新活力。

  遂昌充分发挥4个国家级4A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辐射效应,推进森林康养基地、红军古道、森林休闲公园建设,带动周边村落农家乐、民宿、森林人家等业态发展,形成康养产业集群共创共富效应。“目前,全县有87个农家乐村、526户经营户,已实现农家乐民宿综合收入9.30亿元,”遂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林业事务服务科科长程晓云介绍。

  龙洋乡西滩村里郁郁葱葱的森林资源成为了吸引企业投资的磁石。企业的到来不仅为村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还为当地居民的房屋进行了翻新,并以租赁的形式为村民带来了每年1至2万元的稳定租金,成为他们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此外,这一项目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,进一步激活了乡村经济,为西滩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  不仅如此,遂昌县还积极推进竹业富民产业的繁荣,打造了竹产业共富产业园,有效攻克了竹木企业在环保、物流、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挑战,促进了资源的高效整合。凭借全县30万亩箬竹资源,建成全省唯一的浙南箬叶交易市场,推动箬叶产业规模化、集约化发展,年产值达1100万元,成功实现了森林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变。

  这片绿水青山,正在成为遂昌人民的金山银山,为浙江乃至全国的林业改革提供了生动的样本。

  • 网站TXT地图
  • 网站HTML地图
  • 网站XML地图